一、保险股票值得买吗?先看三大底层逻辑
很多投资者把保险股简单归类为“金融板块”,却忽略了它独特的商业模式。要回答“保险股票值得买吗”,先拆解三个核心驱动力:

- 利差收益:保险公司把收取的保费拿去投资债券、股票、不动产,只要投资收益率高于保单预定利率,就能赚取利差。
- 死差收益:实际赔付低于精算假设时,剩余保费直接转化为利润。
- 费差收益:运营费用控制得好,省下来的管理费同样增厚业绩。
二、宏观环境如何影响保险股估值?
1. 利率上行还是下行?
利率上升时,保险公司新增债券投资收益提高,**内含价值(EV)**被重新评估,股价往往率先反应。反之,利率持续走低会压缩利差,压制估值。
2. 股市波动怎样传导?
保险公司持有大量权益资产,牛市带来浮盈直接增加净资产;熊市则触发减值,利润表瞬间变脸。因此,**保险股自带“市场β放大器”属性**。
3. 监管政策的三把刀
- 偿二代二期工程:提高资本要求,头部公司受益,中小公司承压。
- 产品回归保障:压缩短期理财型保费,长期保障型占比提升,新业务价值率(NBVM)改善。
- 渠道清虚:代理人数量下滑倒逼行业转型,人均产能成为新看点。
三、保险股票怎么选?五个硬核指标
1. 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(ROEV)
ROEV=营运利润/期初内含价值,**持续高于12%**的公司才配得上“成长”二字。
2. 新业务价值率(NBVM)
NBVM=新业务价值/首年保费,**长期维持在35%以上**说明产品定价能力强。
3. 代理人产能
用“月均首年保费/代理人”衡量,**同比提升20%以上**的渠道改革才算见效。

4. 综合成本率(财险专属)
综合成本率=赔付率+费用率,**低于95%**才有承保利润。
5. 股息率与回购
港股保险股股息率普遍**4%-6%**,叠加回购注销,现金流回报优于A股多数板块。
四、实战:如何给保险股估值?
1. P/EV法:最常用也最容易踩坑
当前A股寿险龙头P/EV约0.5-0.7倍,看似便宜,但需警惕**EV假设过于乐观**(如投资收益率5%)。把EV按保守利率(4%)重估后再看倍数。
2. DDM模型:适合高股息标的
对稳定派息的港股保险股,用两阶段DDM:前五年股息按5%增长,之后永续增长2%,折现率取10%。**若算得内在价值高于现价30%以上**,安全边际充足。
3. 分部估值:财险+寿险+资管
以某头部集团为例:财险业务按1.2倍PB,寿险按0.8倍EV,资管业务按10倍PE,加总后对比总市值,**折价超过20%**时值得重点跟踪。

五、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保险股和银行股哪个更抗通胀?
A:保险股更占优。通胀抬升利率,债券收益上行直接增厚利差;银行则面临存款成本上升挤压净息差。
Q:互联网保险冲击有多大?
A:短期看,互联网渠道主打低价、短期健康险,**对传统寿险存量保单影响有限**;长期看,具备数据优势的龙头可反向收购或合作,实现双赢。
Q:现在适合左侧布局还是右侧追涨?
A:港股保险股已反映极度悲观预期,**左侧分批建仓**胜率更高;A股需等待代理人数据环比转正,右侧信号更稳妥。
六、2024年值得跟踪的三条主线
- 养老险税优扩容:若个人养老金年缴费上限从1.2万提升至2万,预计带来年化千亿级保费增量。
- 地产风险出清:保险公司减持地产债、股权后,资产端信用风险溢价下降,估值压制因素解除。
- 权益市场回暖:沪深300指数每上涨10%,上市险企净利润平均增厚8%-12%,弹性十足。
七、风险提示:别忽视这三颗雷
- 极端低利率: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%,传统险利差损风险将卷土重来。
- 大规模退保:经济下行导致保单质押贷款激增,可能引发现金流压力。
- 会计准则变更:IFRS9与IFRS17同步实施,利润表波动加剧,短期可能引发抛售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