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背景:为什么“罗德”在音频圈有话语权
RØDE Microphones 诞生于澳大利亚,三十年只做一件事——把声音录得更干净。从最早的录音棚电容麦,到风靡全球的 VideoMic 系列,罗德用“终身保修”把口碑牢牢钉在专业与半专业用户心里。在 B&B 与 YouTube 创作者中,罗德几乎成了“标配”的代名词。

产品线速览:不同型号到底差在哪
1. VideoMic 系列——相机热靴首选
- VideoMic Pro+:自带增益三档调节,内置电池盖防丢设计,适合单机位 Vlogger。
- VideoMic NTG:Type-C 供电、无限可变增益,声音比 Pro+ 更干净,价格却贵了近一倍。
2. NT-USB 系列——桌面即插即用
- NT-USB Mini:24-bit/48 kHz,自带防喷金属网,直播、网课足够。
- NT-USB+:升级 DSP 芯片,可内录压缩、EQ,直接省掉一块声卡。
3. PodMic 系列——播客专用动圈麦
- PodMic:XLR 接口,内部双减震,音色厚实,但需要话放或调音台。
- PodMic USB:同一颗咪头,同时支持 USB 与 XLR,一步到位。
真实场景对比:罗德麦克风到底好在哪
室内人声录制
问:同样是 1000 元价位,罗德 NT-USB Mini 与 Blue Yeti 谁更香?
答:罗德底噪更低,Yeti 模式多但易串频。 在 30㎡ 以下卧室,NT-USB Mini 的指向性更集中,后期降噪工作量直接减半。
户外 Vlog 收音
问:VideoMic Go II 便宜一半,能否平替 VideoMic Pro+?
答:不能。Go II 没有低切与增益调节,风噪一上来就崩盘。 如果你常在海边或闹市拍摄,Pro+ 的 -10 dB Pad 与高频提升能把环境声压下去,省得后期抓狂。
双人访谈
问:一支 PodMic 能否搞定双人对话?
答:勉强可以,但需要把两人凑得很近,否则离轴衰减明显。 预算允许直接上 Wireless GO II 双通道无线麦,一人一个发射器,后期同步零压力。
价格与保值率:为什么二手市场也抢手
罗德官方渠道常年不打折,但闲鱼二手价通常只掉 10%–20%。原因有三:
- 终身保修可转让,买家无后顾之忧。
- 配件通用度高,坏了单买防风毛衣也不贵。
- 固件更新频繁,老型号也能蹭到新功能。
常见误区:别被参数表忽悠
误区一:灵敏度越高越好
高灵敏度的电容麦在空调房能把压缩机声全收进来。罗德动圈 PodMic 灵敏度只有 -57 dBV,却能把人声推到最前面。

误区二:USB 麦一定比 XLR 差
NT-USB+ 的 AD 转换器与自家声卡同级别,除非你有千元级话放,否则听不出差距。
误区三:买了罗德就能一镜到底
麦克风只是链路中的一环,房间声学、录音电平、后期 EQ 决定最终质感。
---购买建议:按需求对号入座
预算 500–800 元
选 VideoMic Go II 或 NT-USB Mini,先解决“有没有”的问题。
预算 1000–1500 元
直接上 VideoMic Pro+ 或 PodMic USB,一步到位的体验最省钱。
预算 2000 元以上
考虑 NTG 系列 + 调音台,或 Wireless GO II 双机位套装,为商业单预留余量。

用户口碑:从专业录音师到新手博主怎么说
“我用 NT1 5 年,电容头从没出过问题,罗德售后直接给我换了根线。”——录音棚混音师 Leo
“Wireless GO II 让我一个人也能拍访谈,省掉挑杆小哥,回本只用两单。”——B 站 UP 主阿初
“PodMic 的低频太厚,女声需要 EQ 削 200 Hz,但动态真稳。”——播客主播 Miya
---避坑清单:下单前必须确认的三件事
- 接口匹配:相机 3.5 mm、电脑 USB-C、还是调音台 XLR?
- 供电方式:内置锂电、五号电池、还是 48 V 幻象?
- 配件是否齐全:防风毛套、防震架、转接线,缺一样都影响体验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