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光市场到底是什么?
观光市场,简单来说,就是围绕“游客”展开的一切消费场景的总和。它既包括传统的景区门票、酒店住宿,也涵盖餐饮、交通、购物、演艺、文创、研学、康养等延伸业态。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(UNWTO)的最新口径,只要出行距离超过40公里且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,即可计入观光市场统计。

观光市场的新变化:谁在变?怎么变?
1. 主力客群年轻化
90后、00后已占到国内出游人次的55%以上。他们拒绝“到此一游”,更在意沉浸式体验与社交货币。
2. 消费半径扩大
高铁三小时圈、支线航空、自驾租车,把“周末跨省”变成常态。微度假、轻旅行成为关键词。
3. 预订链路碎片化
从抖音直播间到小红书笔记,再到微信小程序,“种草—拔草—分享”三步曲被压缩到一部手机完成。
如何抓住观光市场的新机遇?
第一步:精准锁定“场景需求”
与其问“游客需要什么”,不如问“游客在什么场景下愿意多花钱”。
- 亲子场景:研学+乐园+安全住宿,一站式打包。
- 情侣场景:夜景+私汤+旅拍,高颜值出片。
- 银发场景:康养+慢行+无障碍,节奏舒缓。
第二步:打造“可晒”的内容资产
把景区、酒店、餐厅拆成100个可拍角度,再配10句万能文案,让游客自发传播。

案例:桂林阳朔一家民宿在楼顶装了一面“天空之镜”,成本不到2万元,却带来小红书曝光200万+。
第三步:用“套餐”替代“单品”
门票+讲解+文创雪糕=“文化沉浸套餐”;
租车+露营+烧烤=“野奢微度假套餐”。
套餐溢价率普遍比单卖高30%—50%。
观光市场的流量密码:搜索+社交双轮驱动
搜索端:布局长尾关键词
与其抢“桂林旅游”这种红海词,不如深耕“桂林亲子三日游路线”、“阳朔小众民宿推荐”等长尾词。
实操技巧:
- 用5118、站长工具拉取500条相关长尾。
- 将关键词拆成“疑问句”与“场景词”两类。
- 用问答+攻略形式落地,提升页面相关度。
社交端:让KOC成为“自来水”
相比头部KOL,1万—5万粉丝的KOC性价比更高,真实感更强。
合作公式:
免费体验+专属折扣码+二次创作激励,平均ROI可达1:5。
观光市场的“隐形金矿”:二次消费
门票只是入口,二次消费才是利润核心。
1. 文创升级
把景区IP拆成“表情包+盲盒+数字藏品”,客单价从30元拉到199元。
2. 夜游经济
灯光秀+沉浸演艺+夜市,把“过夜率”从20%提到45%,人均多花280元。
3. 会员体系
用微信小程序做“电子年卡”,绑定积分商城,复购率提升3倍。
常见疑问Q&A
Q:小景区没预算做夜游怎么办?
A:用“轻投影”方案,10台激光投影+山体做幕布,投入不到20万,三个月回本。
Q:如何防止“网红一阵风”?
A:把“打卡点”升级为“故事点”,每月更新一次主题,让游客“二刷”有新鲜感。
Q:观光市场数据从哪里看?
A:官方用文旅部季度报告,民间用携程、同程、马蜂窝三大平台的搜索指数,交叉验证。
2024—2025观光市场关键词预测
- Citywalk:城市微旅行,人均消费150—300元。
- 数字游民:边工作边旅居,租期15—30天。
- 低碳观光:碳积分兑换门票,吸引ESG企业团建。
- AI导游:扫码听故事,自动生成个性化路线。
抓住观光市场,本质上是抓住“情绪价值”与“时间价值”的双重红利。谁能把游客的24小时拆成24个付费场景,谁就能在下一轮竞赛中领跑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