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有哪些传说_北京历史故事有哪些

新网编辑 百科栏目 – 生活百科 6

北京城的“龙脉”到底在哪里?

老北京常把中轴线称作“龙脉”,可这条看不见的龙究竟从哪来?元代刘秉忠在规划大都时,以积水潭为龙头,钟鼓楼为龙心,紫禁城为龙腹,正阳门为龙口,永定门为龙尾,一条笔直的中轴便串起了整座城的灵魂。民间传说每逢暴雨,龙口会喷出雾气护住皇城,所以正阳门箭楼数百年不倒。

北京有哪些传说_北京历史故事有哪些-第1张图片-俊逸知识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为什么钟鼓楼每天先敲鼓后敲钟?

答案藏在一段明代轶事里。永乐皇帝迁都后,工匠误把鼓面绷得太紧,一敲就破,监工怕掉脑袋,连夜用牛皮三层重绷,鼓声竟比钟声传得更远。钦天监灵机一动,奏请“先鼓后钟”,寓意“鼓振龙气,钟定乾坤”。从此鼓楼击鼓108下,钟楼再敲钟108下,成为老北京的时间记忆。


“高亮赶水”背后隐藏了什么工程秘密?

传说刘伯温修北京城,把苦海幽州的孽龙锁在玉泉山,派大将高亮追赶龙女化作的水车。高亮一枪刺破水篓,西直门外顿时洪水滔天,他却力竭而亡。故事浪漫,实则影射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,为控制水量在西直门建闸,牺牲无数河工。水篓就是木制闸门,高亮成了无名工匠的集体化身。


故宫“九龙壁”为何少一条龙?

走进紫禁城宁寿宫,琉璃九龙壁栩栩如生,可细心人数来数去只有八条半。原来工匠在烧制时,一条白龙的龙腹出现裂纹,怕杀头便用楠木雕刻补全,再刷白漆。乾隆游园时,阳光正好,木龙反光与真龙无异,逃过一劫。如今凑近看,仍能找到那道细微的接缝。


什刹海“镇水兽”真的镇得住水吗?

后海北岸的石兽叫“趴蝮”,龙生九子之一,嘴大肚圆。老北京说它能吞水不吐,防止海眼泛滥。实际功能是水文标尺:兽背距水面一尺,预示平安;若淹到脖子,表明上游山洪暴发,闸门就得提前放下。1939年大洪水时,趴蝮被没顶,沿岸胡同尽成泽国,从此“镇水兽失灵”成了老辈人的叹息。


卢沟桥的石狮子到底有多少只?

民间有“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”的歇后语,答案却藏在清代工部档案:康熙年间重修时登记为501只,1975年文物普查为485只,2005年激光扫描定格在502只。差值来自风化脱落与后期补刻。最奇特的是桥东端那只怀抱小狮的母狮,小狮仅拇指大,传说摸它能求子,至今被摸得油光锃亮。

北京有哪些传说_北京历史故事有哪些-第2张图片-俊逸知识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火烧潭柘寺”为何千年不灭?

门头沟有谚“先有潭柘,后有幽州”。传说唐武则天时,华严禅师建寺,忽有红龙自潭中腾空,绕寺三匝化作火球,千年不灭。地质学家解释,寺后柘树根系分泌易燃油脂,遇雷击自燃,形成“树火”奇观。清康熙帝曾亲睹,赐名“神焰”,并立碑禁伐柘树,如今春末仍偶见树根冒青烟。


“铸钟娘娘”的绣花鞋去了哪里?

钟楼永乐大钟重46吨,可最初连铸两次都开裂。监工之女为救父亲,投身熔炉,钟遂成,只遗一只绣花鞋。老北京把鞋埋于钟楼下,每逢阴历十月十三“铸钟娘娘诞辰”,鞋印处会渗出红色水珠,说是姑娘的泪。1983年修缮钟楼时,工人确实在基座下发现一只明代弓鞋,现藏首都博物馆。


“八臂哪吒城”的布局真相

刘伯温建北京,按哪吒三头六臂两足设计:正阳门、崇文门、宣武门为头;朝阳、东直、安定、德胜四门为臂;西直、阜成、永定三门为足;皇城居中为心脏。实际源于明代军事防御:九门八旗分守,内城呈“凸”字形,便于调兵。老北京说夜里站在景山万春亭俯瞰,灯火连成哪吒轮廓,其实是胡同走向的巧合。


“煤山老槐”为何被铁链锁了二百年?

崇祯自缢的槐树早已枯死,可清顺治帝为“镇明魂”,在原地植新槐并围以铁链。铁链实为避雷装置:槐树枝高易引雷,链导入地下。1900年八国联军锯链盗铜,次年槐树被雷劈裂,印证了老匠人的先见。如今景山东麓那棵歪脖槐是1996年重植,铁链只剩象征性的一截,提醒着“君王死社稷”的悲壮。

北京有哪些传说_北京历史故事有哪些-第3张图片-俊逸知识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