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到底管什么?
很多人以为“人大”只是开会举手,其实**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闭会期间行使市级立法、监督、决定、任免四大权力**。简单说,它既是立法者,也是“考官”,更是“裁判”。

1. 立法权:给超大城市立规矩
- 制定地方性法规,如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《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》。
- 对上位法进行细化,**把“国家大政”变成“北京细则”**。
2. 监督权:盯紧“钱袋子”和“官帽子”
- 听取和审议市政府、市监委、市法院、市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。
- 组织执法检查、专题询问、质询,**让问题暴露在聚光灯下**。
3. 重大事项决定权:拍板城市大事件
- 批准市级预算调整、政府债务限额。
- 决定授予“北京市荣誉市民”称号。
4. 人事任免权:让干部“能上能下”
- 任免个别副市长、市政府组成部门一把手。
- 补选或罢免本市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。
二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如何监督市政府?
1. 年度“大考”:听取政府工作报告
每年7月,市政府要向常委会报告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。**报告不过关,常委会可要求二次说明甚至启动质询**。
2. 专题询问:面对面“辣味”提问
2023年,常委会围绕“老旧小区改造”连发七问:资金从哪来?电梯加装为何卡壳?**副市长现场作答,承诺三个月内给出整改清单**。
3. 执法检查:不打招呼直插现场
执法检查组曾突袭某工地扬尘治理,发现PM10数据造假,**当场要求市住建委连夜整改,并对企业负责人立案**。
4. 预算审查:盯紧每一笔支出
- 预算工委提前三个月介入,**把“三公”经费压减到科目级**。
- 对重大投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,**连续两年绩效不达标的项目直接砍预算**。
5. 备案审查:红头文件也要“体检”
市政府出台的规章、规范性文件须在30日内报送备案。**2022年,因与上位法冲突,3件文件被责令修改**。
三、市民如何参与人大常委会监督?
1. 旁听会议:零距离观察权力运行
官网提前一周发布公告,**凭身份证即可报名**,每场开放20个市民席位。

2. 立法听证:让民意直达立法者
《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》立法时,**租客、房东、中介三方代表激辩五小时**,最终条例吸纳了“押金托管”等民间建议。
3. 代表联络站:家门口的“民意快递”
全市设3200个联络站,**每周固定时间接待选民**,收集的问题可直送常委会相关专委会。
四、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有什么区别?
A:前者是权力机关,决定、任免、监督政府;后者是协商机构,提建议但不具强制力。
Q:常委会委员是专职还是兼职?
A:**三分之二为兼职**,他们本职可能是教授、医生、律师;驻会委员则专职处理日常事务。
Q:监督结果公开吗?
A:全部公开。**官网设“监督工作”专栏**,专题询问视频、整改报告均可下载。

五、2024年监督重点抢先看
-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承担的疏解项目进展。
- 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。
- 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环保措施落实。
常委会已启动前期调研,**计划邀请100名市民代表参与暗访**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