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大名府到底在哪?
很多游客第一次听到“北京大名府”都会疑惑:它究竟是不是北京城里的某处古迹?答案是否定的。北京大名府并不在今日的北京市,而是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。这座城池在北宋时期是陪都,号称“北京”,与东京开封府、西京河南府、南京应天府并列,合称“四京”。

为什么叫“北京”?
北宋庆历二年(1042年),为了抵御辽国南侵,宋仁宗下令升大名府为“北京”,作为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的第二中心。之所以取名“北京”,是因它地处开封东北方向,且为黄河以北的战略屏障。自此,“大名府”与“北京”合二为一,沿用至金代才逐渐废止。
北京大名府的历史地位
1. 军事重镇
北宋时期,大名府驻兵十万,城高池深,被称为“河朔之咽喉”。辽军南下必经此地,因此大名府的得失直接关乎开封安危。
2. 经济枢纽
依托永济渠与黄河漕运,大名府成为北方最大的粮食、盐铁集散地。城内商贾云集,市肆昼夜不绝,年税银一度占全国十分之一。
3. 文化高地
欧阳修、苏轼、文天祥等文豪都曾在此任职或路过,留下大量诗文。民间至今流传“大名府里出状元”的说法,可见文风之盛。
北京大名府的城池格局
据《大名县志》记载,北宋北京大名府由外城、内城、皇城三重组成:

- 外城周长四十八里,设九门,护城河宽达十丈。
- 内城为官署区,包含大名府衙、通判厅、都作院等。
- 皇城位于西北隅,是宋仁宗行宫的所在,今仅存遗址。
2019年考古发掘显示,皇城地基仍埋于地下两米处,出土了大量琉璃瓦当、鎏金铜佛等文物。
今日还能看什么?
1. 大名府古城墙残段
在大名县老城区,可看到夯土城墙断续绵延约三里,最高处仍达八米。墙体内嵌有宋代青砖,砖面刻有“大名府造”字样。
2. 狄仁杰祠堂碑
祠堂虽毁,但唐狄仁杰祠堂碑保存完好,立于北宋天圣六年,碑文由翰林学士宋祁撰写,是研究大名府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。
3. 大名石刻博物馆
馆内陈列北齐至民国石刻三百余件,其中《大宋北京大名府重修城壁记》详细记录了北宋扩建城池的全过程。
交通与游览贴士
如何抵达?

- 高铁:邯郸东站下车,转乘邯郸—大名城际公交,约五十分钟。
- 自驾:京港澳高速大名出口下,沿313省道西行八公里即到。
最佳游览路线
- 上午:古城墙残段—石刻博物馆(两小时)
- 中午:品尝大名二毛烧鸡与郭八火烧
- 下午:狄仁杰祠堂碑—明清老街(一小时)
常见疑问解答
问:北京大名府和北京城有什么关系?
答:除了名字都带“北京”外,两者并无行政或地理关联。北宋的“北京”是军事陪都,今日的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。
问:大名府为什么后来衰落?
答:金灭北宋后,大名府失去陪都地位;元代大运河改道山东,漕运优势丧失;明初黄河泛滥,城池被泥沙掩埋,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延伸知识:大名府与《水浒传》
《水浒传》中“大名府”多次出现:卢俊义、燕青的故事背景即设定于此。书中描写的“玉麒麟大战大名府”虽属虚构,但城池规模、市井风貌与史料高度吻合,可见施耐庵对北宋大名府的熟悉程度。
如何深度体验?
若想更沉浸式感受北京大名府,可:
- 参加“宋服穿越”活动,在古城墙下拍摄写真;
- 夜宿明清四合院民宿,听当地老人讲“北京”旧事;
- 预约考古工地开放日,亲手清理宋代陶片。
北京大名府虽已褪尽昔日“北京”光环,但残垣断碑间仍回荡着千年前战马嘶鸣与市井喧嚣。站在夯土城墙上北望,黄河故道早已改道,唯有风卷尘沙,提醒着每一位来访者:这里曾是北宋的“北门锁钥”,也是中华文明版图上不可忽视的坐标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